内容页搜索

坝里村位于坛丘镇区东南,村名由村内有官查坝而得名。村东与沈泥村相连,南邻大谢村、小谢村、星塔村,西靠烂溪,北傍麻溪。村部驻地官查坝。村总面积为1.89平方公里,辖芦田(芦佃、罗头)、躬、几(机)字3只圩;芦田圩、施家坝、官(甘)查(茶)坝、雄(王)湾(汇)上、漾口、躬字湾6个自然村。

20007月,全村有村民小组11个;农户293户,人口1078人,其中男535人,女543人。

一、区域

清乾隆前,属澄源上乡十八都五图、九图;乾隆后,为二十二都七图、十图。民国时属三区(盛泽区)。民国18年(1929年)8月,属三区大谢乡。民国3510月,属盛泽区大谢乡的九保、十保,共19甲。民国372月,属盛泽区谢圣乡的四保及七保(部分)。

民国3856日,坛丘解放,属盛泽区谢圣乡。19502月,成立坛丘区时属大谢乡,辖坝里、躬圩2个全村,沈芦1个不全村。1952年,组织互助组,初级合作社。19547月,属盛泽区大谢乡。1956年,组织高级合作社时取名为五星五社。19563月,属盛泽区茅塔乡。195710月,属盛泽区盛南乡。19589月,成立坛丘人民公社以营编制时为十一营,取名为坝里大队。1962年下半年坝里大队分设为2个大队时,仍为坝里大队,辖10个生产队。1981年,三队划分为2个生产队,共11个生产队。19837月,恢复乡建制,大队改为村,村民委员会成立。19945月,实行镇管村制,属坛丘镇管理,直至20007月。

二、经济

(一)农业

坝里村农作物以水稻、三麦、油菜、蚕桑为主。1976年,全大队有耕地面积2111.5亩,其中水稻面积1994亩。粮油总产1011.35吨,蚕茧总产6.3吨,农副业总收入26.79万元。 1999年,全村耕地面积1527.2亩,其中水稻面积1527.2亩,粮油总产1125吨,蚕茧8.775吨。

(二)工业

新中国成立前,坝里村的工业只是家庭小手工业和丝织业。60年代,大队办起粮饲加工厂、铁匠铺。1978年,大队办起丝织厂。80年代,大队办水泥制品厂。1989年,村发展个体丝织业。90年代,村办起酿造厂。1999年,全村工业产值2300万元,经济总收入3039.6万元,年人均分配5005元。

三、社会事业

(一)教育

民国34年(1946年),官(甘)查(茶)坝办起1所国民小学,1950年,该小学更名为坝里小学。1959年,坝里小学为坝里片辅导小学。1964年,芦佃圩办起1所耕读小学。1969年,坝里小学办起“戴帽子”中学,为坝里片中学。1976年下半年,全片所有“戴帽子”中学的学生全转人坝里中学学习。1991年下半年,坝里中学撤并至坛丘中学。1992年,建坝里片片辅导校于施家漾,为施家漾小学,撤销坝里、沈泥、小谢3所小学,大谢、星塔2所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并入施家漾小学。19989月,沈泥小学的34年级学生并入施家漾小学。是年,施家漾辅导校有班级7个,学生337人,教师14人,校舍占地面积7063.37平方米,建筑面积1361平方米。

(二)卫生

1968年,大队派一名青年去学习医疗技术,成为赤脚医生。1969年,大队办起医疗室。1986年,村开始创建合格卫生室;1999年,村卫生室成为示范卫生室。20007月,村有示范卫生室1所,卫生员2人。

(三)其他

民国35年(1946年)初,原道应圩更名为芦田(佃、头)圩。1958年,大队通电话。70年代,大队筑好拖拉机路;1984年,村通自行车路;1988年,通公路。是年,坛丘乡在坝里村潘天扬烈士墓旁立墓碑,为青少年教育基地。1998年,村通自来水;通公交车;成为吴江市电话村。1999年,村通有线电视。

四、集体荣誉

19771978年,连续两年被中共吴江县委、县政府评为“农业学大寨”先进集体。1981年,油菜、蚕茧总产超历史而受吴江县政府表彰。

五、历任党支部书记

自中共坝里村党支部组建初至20007月,历任支部书记(依次):王海生、施杏生、计福庭、钮仁才、施杏生、陈春江、沈龙生、李永生、计福庭、钱玉祥、姚凤林、潘明甫、徐菊明(先主持全面工作,后为书记)。